上世纪,中西融合是中国现代美术贯穿始终的潮流。在几代人付毕生之努力中,徐悲鸿、林风眠二人一显一隐地以之创作和教学,推进中国美术走出古典传统。将两位大师的水墨与油画组为专辑,是本场的特别设计,以呈现二人中西融合的多元努力和成就。
中国传统绘画宋元之末,博大精深,臻于完满,此后不乏独出手眼的天才,而耸为奇峰者,仅董其昌、未耷二三人。二十世纪,传统绘画的活力萎缩和流失,濒近末途。与联袂结社的京沪国画家相比,留欧归来的徐悲鸿、林风眠对于国粹之古典绘画的存续,指明一条路:中西融合。
徐悲鸿赴法之前,所著《中国画改良论》提出:“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”,归国之后,通过画展及教学,对中西融合进行广泛的誉论工作。与同留法的艺术不同,徐悲鸿的精神深层的根基是传统的,因此,一方面倡导西方写实主义,另一方面在创作中表现一种古代文人的气质,即回避现实地“寄托高深”。
徐悲鸿的国画题材大多是动物、花鸟和古代人物,喻寓兴寄,如“飞扬跋扈为谁雄”的《鹰》、“哀鸣思战斗,迥立向苍苍”的《马》、“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”的《牛与牧童》。以传说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油画《愚公移山》、《田横五百士》、《奚我后》,与传统国画一脉相通地有感时事,借古喻今。
徐悲鸿内心蕴藏有一种憧憬天神和豪侠的浪漫。《希腊女》和《老人》是留法时期的写实油画的稀见之作,回国之后,徐的绘画精神重归传统,中西融合的探索,始终以“润”为基石,确定反模拟和西方美术造型法则的创作原则,以“神形兼妙”替代文人画的“离形得似”。《人物动物十开册页》是徐悲鸿国画创作的长擅题材,经典、不露痕迹地将传统写意,提升至一个神形兼备的超历史境地。
徐悲鸿通过反模拟的“惟妙惟肖”,寄托高深地使绘画本身充实着时代的精神,使之象征明确地成为永可纪念的史证,现实也因之融合中西的作品,给未来留下永生的迹象。
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美术和现代美术教育的元老级奠基人,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,超越政治地探索艺术的恒定价值。作为美术教育和美术运动的艺术家,林风眠的声名和社会地位,曾在徐悲鸿之上,辞去国立艺专校长之后,这位感情内敛的天才,像摩西劈开红海一般,在中西绘画的绝缘地带,辟出一条走向现代的道路。
融合中西的透点,林风眠并未选择古典写实主义,不露痕迹地融通后印象、野兽派和立体主义,从未着眼文人画传统,更多地是重视心灵和视觉。在独特的方形构图中,绘画逆风飞掠苇塘的秋鹜,孤栖枯枝的寒鸦,蒙胧幽色间起舞的白鹤,静谧盛放的荷花,娇俏的仕女及光影流转的静物,不拘表层真实地创造出令人心醉的意境,使之绘画精神比古典写实更接近传统文人画的气格。
林风眠的绘画,是横于中西之高崖的独木桥。画家个人自由地双向往返,身侧及身后之人则无能行越。在长达三十年间,遭遇美术界的冷落的林风眠,深居简出,守住寂寞和孤独,在动荡、黑暗的时代,创作宁静、明艳的画。林风眠的绘画,极端否定文人画的摹古,又最大限度地表现文人画的气韵。在重庆弹子石的一间小茅屋里,日画百幅,与其说探索中西融合,不如说像一位明末的扬州厨师,不同地域的传统、流派和风格,均是调理味道的料,信手拈来,努力由多元归于单纯,在单纯之中寻求饱满。
与徐悲鸿的以西润中不同,林风眠顽强地拒绝政治,回避非世术观念和态度,对于中西绘画的原料、技巧、方法和构图,纯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绝对的改进,完整地创造一个新画体。林风眠的绘画在融合中国韵律与西方形质、水墨趣味与油彩力量之中,平衡了古典与现代。
林风眠将现代中国美术的变革,从单一的写实引向四面八方。传统国画的创新在其身后,作为独特画种和样式,特征越趋模糊与泯失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